7月17日,文学与教育学院博物致知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来到市博物馆,体验考古魅力,感受非遗文化。“记忆流年——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”和“铲释天书——考古体验厅”分别位于博物馆新馆四楼,这里就是何佩、胡天佑、常思远等志愿者们暑期服务的主阵地。
蚌埠市博物馆的非遗展厅分为序、歌舞韵、淮水情、百业兴和后记五个部分。它详细地介绍了蚌埠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主要有泗州戏、五河民歌以及余家皮影戏。考古体验厅更是真实地还原了考古学家在进行考古时的情景。
此时正值暑假,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博物馆,在考古体验厅的古董模型修复区里,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动手修复文物模型,动手之余,更化身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不停地提出各种问题。“这是什么呀?我以前从来没见过。”一位小朋友指着考古专用铲问道。“这是考古人员专门用来辨别土质、进行考古发掘的铲子。”在一旁引导的志愿者耐心得解释道。
在展厅里,志愿者们除了提供引导、讲解服务,也对来访市民随机进行了采访。市民夏女士虽然是第一次带着孩子来参观博物馆,但是对蚌埠市博物馆却是大加赞赏。当被问及“为什么选择带孩子来参观博物馆”时,夏女士说,“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缩影,浓缩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,带孩子来博物馆是想让他对蚌埠的文化和历史有更好的理解。”
“记忆流年——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”更是聚集了蚌埠市的老一辈的市民。在展厅里,游客们兴致盎然的参观各个展柜内的老物件、旧情怀,志愿者们也负责任的在旁讲解说明。游客们或驻足观看关于非遗文化的纪录片,或戴上耳机聆听关于蚌埠的故事,对于他们来说这里不仅仅是非遗文化,更多的是属于旧时代的美好回忆。
在展厅里,一位年长的游客主动与志愿者们交流了起来,他说:“小时候啊,一到逢年过节,随处可见表演皮影戏的,可是不知不觉的皮影戏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还好政府抢救及时,不然蚌埠的皮影戏真可惜了!”当志愿者问道对蚌埠市博物馆的前景有何看法时,他说道“现在我们蚌埠市创城效果这么好,博物馆肯定也会越办越好,千万不能让蚌埠的文化丢了家呀。”
在为期一周的志愿服务中,志愿者们不仅仅是引导游客参观展厅、帮助解答问题,更从中打开了文博知识的大门,对蚌埠的非遗文化和考古历史有了更多的理解。
博物馆是城市的名片,这张厚重悠远的名片将永远镌刻在他们心间。(文/何佩 胡天佑)
|